老爷、太太身上。

甚至于江姨娘,因为亦顺年纪太小,也希望老太爷、老夫人长命百岁地活着。阁老的孙女说亲事,总会有人家愿意相看的。再者老夫人出身大族,嫁到老夫人娘家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若是让陆氏知道底下三个姨娘是怎么想的,只怕会哭笑不得。不过把女孩儿嫁到娘家,确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一来能够看顾,二来也是亲上加亲。

白阁老的信且放在一旁,眼下最要紧的是白尚仁考举人。白成文一边给父亲回信,一边在衙门处理政务,每日只能抽出一点儿空闲来指点儿子功课。不过尚仁的学问一向很好,他的文章也送过京城,白阁老本人看过也是赞不绝口,这一科约摸是能得中的。

只是白成文和白阁老面上未曾露出分毫,若是尚仁马失前蹄,那他们岂不是自打嘴巴?

亦安送出扇子、扇套,又以亦顺的名义送出了一副珠络,陆氏感叹亦安心性仁厚,有什么好事儿都会念着年纪尚幼的妹妹。

就连奋力抄书的江姨娘听到这事儿后,都不由愣住了。她是想过要拍大少爷的马屁,却也不曾想到这样的好法子。女儿不过三岁,能做什么活计?还不是要她这个亲娘代劳?只是没想到还有这个主意,说是姑娘选的线和珠子,江姨娘头一个不信。不过这是给长房长子卖好的事儿,江姨娘才不会上赶着戳穿。

只是江姨娘对亦安感官复杂起来。若说恨?那是恨不着的,没有直接证据能表明五姑娘和太太联手整治自己。抄了几日书,倒把江姨娘的心思静下来了。指望江姨娘明白其中道理是不可能了,借着抄书的功夫让她放放脑子,别整日里想些有的没的。

就连江姨娘身边的丫鬟也劝她,“姨娘何苦现在就给姑娘争这个,往日里姑娘们有的,也没见太太少给咱们姑娘一份儿。就是现在姑娘在五姑娘那里,不也一样得五姑娘扶持。姨娘还是早些把姑娘接回来为好,姑娘正是认人的时候,可别为了这个因小失大,捡了芝麻反倒丢了西瓜。”

丫鬟这样说,江姨娘也想起女儿确实是认人的时候,万一自己抄上一个月的书,回来女儿不和自己亲近了可怎么好?一想到这个,再听到窗外总角小厮的朗朗书声,江姨娘抄书的动作都铿锵了几分,颇有些王羲之入木三分的味道。

外院

章节目录